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5的文章

文章分享-"六年級同學請出列"與"尷尬的年代,希望的年代"

        今日讀聯合報其中一版文章"線上線下",作者從回憶windows 95的問世到現在臉書和LINE流行的網路普及化時代,中間穿插六級生生長的背景和內心成長歷程,相信很多六年級生讀來也有許多感觸和共同回憶,如果說這篇文章點出了現在約35歲(民國69年次)至44歲(民國61年次)的六年級生的心聲,那麼十三年前的某某年級生這些詞彙流行時,正值二十.三十歲的六年級生,他們的想法又和今日有什麼不同?六年級生當時被貼上什麼標籤?六年級生當時怎麼定位自己這個世代?面對當時的社會.國家.世界外在的環境,內心有什麼想法?我想這以下兩篇文章應該最能夠回答上面的的問題,也和大家分享。         六年級同學請出列         日昨蘇偉佳小姐的"六年級生的虛擬與實境"一文,討論"六年級"這類挺新穎的詞彙,筆者對該文所述甚有感觸。         如何去理解出生時代相近的同一票人?以他們在社會經濟上.愛情上.價值觀念上的共有特徵,來加以分類,可說是由來己久。兩次大戰期間出生的世代,有人稱呼他們是"成熟世代",保守.節省.認真工作.延宕滿足.善於守成是他們的特徵。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生的人是所謂"嬰兒潮世代",反物質.反越戰.追求解放,而他們對時代的咆哮.性行為雜亂.吸毒,則是當時的社會給他們的標籤。時至一九九O年代初期,Douglas Coupland出了一本小說叫"Generation X",描繪一九六三至一九八一年出生的人,在生活上.工作上遭遇的困境。台灣長期在文化上被美國殖民,"嬰兒潮世代"."X世代"這種區分世代特徵的用語,在還沒找到"本土化"的劃分方法之前,早就是台灣慣用的詞彙了。"五年級"."六年級"這樣的區分,也許是一種尋找自己語彙的嘗試;但是用一個decade來做為分割世代的時間區段,顯然是過於危險的。我個人是六十一年(民國)生的,我確信我跟五十九年生的人比跟六十九年生的人會相近得多,但是我跟六十九年次的人一起被歸類"六年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