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安出身「勳門」之後,既為乾隆親侄,自小又被乾隆親自「豢養」在宮中,與乾隆關係非一般大臣可比。福康生自二十六歲起,歷任雲貴、四川、陝甘、兩廣、閩浙總督,又經歷乾隆朝中後期重要戰役 ― 大小金川、石峰堡、臺灣林爽文、廓爾喀、黔湘苗民戰爭,且成功 「 招降 」 安南阮文惠,生前立功受賞無數,死後所享「殊榮」堪比前代,更為乾隆朝「創典」,正因如此,福康安在不少小說、戲劇情節中成為乾隆私生子。 [1] 福康安晉升快速,在武職方面:最初在乾隆三十二年由閒散襲雲騎尉,授三等侍衛,是武職正五品, [2] 乾隆三十六年,授鑲藍旗蒙古副都統,為八旗武職正二品, [3] 時年十七歲。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參與大小金川戰役有功,封三等嘉勇男。四十九年九月,帶兵平定石峰堡戰役後,晉升一等嘉勇候。五十二年六月,平定臺灣林爽文有功,晉升一等嘉勇公。五十七年八月,平定廓爾喀戰役,其公爵加「忠銳」二字,同年授領侍衛大臣,是武職最高正一品官。 [4] 文職方面:福康安初為武官侍衛,最初在乾清門、御前行走,乾隆三十六年時,開始進入六部任戶部侍郎,同年授鑲藍旗蒙古副都統,故福康安出身武職不久,即同時任文官。三十七年入軍機處行走,同年底參加大小金川戰役,戰役結束仍回朝廷任職,四十二年暫理吏部右侍郎,並兼任武官。四十六年時補授雲貴總督,此後長期擔任封疆大吏,除二兄福隆安病逝後回京代其職位時未任總督,四十八年福隆安病重時,從乾隆將其職位 「 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盟長、總管健銳營官兵大臣等缺 」 由福康安接替來看,似乎有意讓福康安代替福隆安成為左右手。五十一年授協辦大學士,五十七年因進剿廓爾喀有方,加恩授武英殿大學士,並兼任吏部尚書,此時三十八歲。五十九年內閣大學士行走依序為阿桂、和珅、王杰、福康安、孫士毅。 [5] 福康安的壽命不長,雖長期任封疆大吏, 十九 歲參加第二次大、小金川戰役後,約有一半的歲月皆參與戰爭,這一點是清朝將領中少人能及,共經歷六場大型戰役:大、小金川戰役、石峰堡戰役、臺灣林爽文事件、安南事件、第二次廓爾喀戰役、湘黔苗民戰爭(大、小金川、林爽文、安南、廓爾喀為十全武功),後五場皆為指揮官,而且都是原任將領辦事不力後被乾隆委以重任,反而總督及朝廷任職的影響較小,也較不受人注意,其實戰爭的功勞也不是那麼為人所知,他最著名的還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