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超前絕後-福康安的事功

 

   



 福康安出身「勳門」之後,既為乾隆親侄,自小又被乾隆親自「豢養」在宮中,與乾隆關係非一般大臣可比。福康生自二十六歲起,歷任雲貴、四川、陝甘、兩廣、閩浙總督,又經歷乾隆朝中後期重要戰役
大小金川、石峰堡、臺灣林爽文、廓爾喀、黔湘苗民戰爭,且成功招降安南阮文惠,生前立功受賞無數,死後所享「殊榮」堪比前代,更為乾隆朝「創典」,正因如此,福康安在不少小說、戲劇情節中成為乾隆私生子。[1]

  福康安晉升快速,在武職方面:最初在乾隆三十二年由閒散襲雲騎尉,授三等侍衛,是武職正五品,[2]乾隆三十六年,授鑲藍旗蒙古副都統,為八旗武職正二品,[3]時年十七歲。乾隆四十一年二月,參與大小金川戰役有功,封三等嘉勇男。四十九年九月,帶兵平定石峰堡戰役後,晉升一等嘉勇候。五十二年六月,平定臺灣林爽文有功,晉升一等嘉勇公。五十七年八月,平定廓爾喀戰役,其公爵加「忠銳」二字,同年授領侍衛大臣,是武職最高正一品官。[4]

  文職方面:福康安初為武官侍衛,最初在乾清門、御前行走,乾隆三十六年時,開始進入六部任戶部侍郎,同年授鑲藍旗蒙古副都統,故福康安出身武職不久,即同時任文官。三十七年入軍機處行走,同年底參加大小金川戰役,戰役結束仍回朝廷任職,四十二年暫理吏部右侍郎,並兼任武官。四十六年時補授雲貴總督,此後長期擔任封疆大吏,除二兄福隆安病逝後回京代其職位時未任總督,四十八年福隆安病重時,從乾隆將其職位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盟長、總管健銳營官兵大臣等缺由福康安接替來看,似乎有意讓福康安代替福隆安成為左右手。五十一年授協辦大學士,五十七年因進剿廓爾喀有方,加恩授武英殿大學士,並兼任吏部尚書,此時三十八歲。五十九年內閣大學士行走依序為阿桂、和珅、王杰、福康安、孫士毅。[5]

  福康安的壽命不長,雖長期任封疆大吏,十九歲參加第二次大、小金川戰役後,約有一半的歲月皆參與戰爭,這一點是清朝將領中少人能及,共經歷六場大型戰役:大、小金川戰役、石峰堡戰役、臺灣林爽文事件、安南事件、第二次廓爾喀戰役、湘黔苗民戰爭(大、小金川、林爽文、安南、廓爾喀為十全武功),後五場皆為指揮官,而且都是原任將領辦事不力後被乾隆委以重任,反而總督及朝廷任職的影響較小,也較不受人注意,其實戰爭的功勞也不是那麼為人所知,他最著名的還是在他的恩寵和世職爵位。

  清朝臣子爵位的賞封到乾隆元年已定制,和前代一樣有公、候、伯、子、男,可世襲者,稱為「世職」,[6]但特別的是宗室的爵位有十二等(見註9),以上都可以有功再賞,但有過被拔除,而世襲的情況不一,有的「世襲罔替」,有的每世襲一次降級一次,福康安按宗室之例封王,所創的種種紀錄清朝恐無人能及。

  原先乾隆曾考慮按宗室之例封予福康安王爵。福康安將平定廓爾喀時,乾隆考慮福康安「係孝賢皇后之姪,大學士傅恒之子」,且前代有功臣晉封王爵之例,準備按宗室之例賞福康安貝子爵銜,但又顧慮後人以「厚於后族,破格施恩,傳之後世,亦且以為口實」,另一個考量的因素為「福康安父子兄弟多登顯秩,福康安又荷王封,富察氏一門太盛,於伊家亦屬無益」(富察氏一族共有四位大學士),兩難之間,乾隆最後授福康安領侍衛內大臣,「照王公名下親軍校之例」,賞給六品頂帶藍翎三缺,令福康安於伊得力家人內,酌量給戴,用昭格外加恩,優眷勞臣至意」。[7]

  福康安在黔湘苗民戰爭中破格授予貝子爵銜。嘉慶元年黔湘苗民戰爭方酣,福康安屢破苗寨,乾隆以「國家定制,獎勵勛臣,若非宗室,皆不過五等之封,惟國初額駙揚古利,曾以殊勛追王爵」為由,且福康安參與過大小金川、平定石峰堡、臺灣、廓爾喀戰役,加上此次督剿黔湘苗民戰爭有功,賞福康安貝子爵銜,「照宗室貝子之例,所有護衛官員,聽其自將家人揀放,此乃逾格施恩,俾異姓藎臣,得邀殊寵,將來我八旗大臣,有似此超眾宣勞者,均可援以為例,豈非國家世臣之福」,[8]雖然乾隆援以前例,加上福康安一生立下數次重大戰功,最後按宗室之例賞給貝子,[9]可是揚古利王爵為死後追封,福康安生前破格施恩,已超越前代。

  滿蒙王公貴族封王實屬平常,但滿人異姓封王,清朝只有武勳王揚古利和福康安,[10]但福康安所創紀錄不只如此。嘉慶元年五月十三日,福康安因病在湖南去世,二十八日皇帝贈郡王職銜,賞銀一萬兩治喪,著令在宗祠之旁蓋專祠,並推恩父親傅恒追贈郡王,其子德麟加恩晉襲貝勒,[11]同日賜諡號「文襄」,[12]專祠名曰「獎忠」,[13]福康安之妻亦受恩按宗室之例,封為郡王福晉。[14]

  福康安死後封「異姓之王」,並推恩父子妻子,同時入「賢良」、「昭忠」祠,後比照前朝有卓越功勞的大臣配享太廟西廡,皇帝擔心若不把平定金川的傅恒列入,恐怕「福康安心有所難安」,故推恩父親傅恒配饗太廟,以「答崇勳而昭異數」,由於此例即既開,乾隆朝時「十全武功」中平定準噶爾的兆惠及平定大小金川、石峰堡的阿桂,也在後來入祀太廟,此後清朝只有同治四年(1866)僧格林沁(1811-1865)配此殊榮,清朝總共二十六位功臣得以配饗太廟。[15]

 

 

福康安生平大事表

乾隆三十二年

1767

由閒散襲雲騎尉,授三等侍衛,命在乾清門行走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乾隆三十四年

1769

擢二等侍衛,命御前行走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乾隆三十五年

1770

擢頭等侍衛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八月二十日

補授鑲藍旗蒙古副都統

清實錄

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十一月二十一日

補授戶部侍郎

清實錄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四月二十二日

由鑲藍旗蒙古副都統調鑲黃旗滿洲副都統

清實錄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五月八日

命戶部侍郎福康安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清實錄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十二月十三日

馳驛前往大、小金川戰場齎送將軍及副將軍印信,並留軍營為領隊大臣

清實錄

乾隆三十八年

1773

八月三十日

乾隆派遣侍衛福康安赴避暑山莊,奏報綽斯甲布土司工噶諾爾布、卓克采土司甲噶爾布木、從噶克土司納木扎勒、派兵隨征大、小金川一事

清實錄

乾隆四十年

1775

四月二十八日

授內大臣

清實錄

 

乾隆四十一年

1775

正月七日

著賞三等男爵

清實錄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正月十八日

補授戶部左侍郎

清實錄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四月五日

以戶部左侍郎福康安、兼鑲黃旗蒙古副都統

清實錄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四月二十八日

大、小金川受俘儀式中負責帶領押俘將校押解重犯至午門行禮

清實錄

九月十二日

管理火器營

清實錄

九月十八日

與豐昇額、梁國治、和珅每日輪流一人到戶部辦事

清實錄

九月二十七日

調補鑲白旗滿洲都統

清實錄

十月二日

管理善撲善射營

清實錄

十月八日

在紫禁城騎馬

清實錄

乾隆四十二年

1777

三月十九日

派往查明香山各項陳設

清實錄

三月二十二日

暫理吏部右侍部

清實錄

三月二十九日

與劉墉負責編纂「西域圖志」

清實錄

六月二十一日

補授吉林將軍

清實錄

六月二十二日

所遺鑲白旗滿洲都統著阿桂調補

清實錄

八月二十七日

侍郎金簡派往吉林會同將軍福康安查辦事件

清實錄

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十一月二十七日

調補盛京將軍

清實錄

十二月五日

接替福隆安查辦錦州協領富伸保、知縣雅爾善借名向各船科派銀兩及蓋州、牛莊幫銀一案

清實錄

乾隆四十四年

1779

十二月九日

續任工部侍部

清實錄

乾隆四十五年

1780

三月十八日

補授雲貴總督

清實錄

乾隆四十六年

1781

八月十二日

因四川總督文綬進剿嘓匪不力,調補四川總督

清實錄

乾隆四十七年

1782

五月二十日

奏請回京階見批淮

清實錄

八月三日

御前大臣

清實錄

八月十日

加太子太保

清實錄

乾隆四十八年

1783

四月二十一日

回京署理工部尚書

清實錄

五月二日

所有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盟長、總管健銳營官兵大臣等缺,俱著福康安補授。

清實錄

五月十七日

正藍旗滿洲都統

清實錄

五月二十日

在軍機處行走

清實錄

六月六日

後護大臣,與和珅同行

清實錄

六月十六

前往山東省查勘黃河搶修工程一案

清實錄

十一月三日

充經筵講官

清實錄

十一月十三日

因福隆安生病,協同署理兵部尚書

清實錄

十二月九日

到廣東查辦譚達元控總商沈冀川勒索案

清實錄

乾隆四十九年

1784

閏三月一日

福隆安病逝

清實錄

 

補授兵部尚書、工部尚書著復興署理,福康安兼管

 

閏三月三日

總管內務府大臣

清實錄

四月十八日

戶部尚書和珅、兵部尚書福康安充清字經館裁

清實錄

五月十五日

前往剿捕回匪

清實錄

五月二十六日

補授陝甘總督

清實錄

五月二十七日

所遺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著諴郡王弘暢調補

清實錄

七月十一日

晉封嘉勇候

清實錄

七月二十日

補授戶部尚書

清實錄

乾隆五十年

1785

九月三日

派赴阿克蘇一帶安輯回眾

清實錄

九月四日

改往喀什噶爾安撫布嚕特人

清實錄

乾隆五十一年

1786

閏七月二十四日

福康安著補授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仍留陝甘總督之任

清實錄

十月二十六日

以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管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內大臣。

清實錄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六月二十日

往臺灣平林爽文事件

清實錄

七月二十一日

命先回京陛見,面授機宜再赴台灣

清實錄

八月二日

更換常青督辦軍務,授為將軍

清實錄

十一月二十八日

於崇武澳放洋,二十九日抵鹿仔港

清實錄

 

十二月十四日

解嘉義之圍,與海蘭察皆晉封公爵,賞給紅寶石頂、四團龍補掛

清實錄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二月二日

在台南府城、嘉義建生祠

清實錄

二月十七日

剿滅莊大田一黨,全台底定

清實錄

三月二十一日

督辦調度剿捕林爽文一案有功,再加賞紫韁、金黃腰帶

 

五月初九日

在鹿耳門登舟

清實錄

五月十四日

抵廈門

清實錄

十月二十七日

因李侍堯瘡疾、口瘡痢症,署理閩浙總督

清實錄

十二月十二日

抵福州省城

清實錄

乾隆五十四年

1789

正月二十六日

接替孫士毅為兩廣總督

清實錄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二月二十一日

福康安帶阮光平自粵東起程入覲

清實錄

乾隆五十六年(1791

十一月二日

廓爾喀侵藏,命福康安為將軍負責進剿

清實錄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八月七日

進剿廓爾喀統率有方,屢戰屢捷,加恩授為大學士

清實錄

八月二十三日

著授為武英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清實錄

十一月十七日

因辦理廓爾事務有功,授領侍衛大臣

清實錄

 

乾隆五十八年(1793

五月二十日

因平定廓爾喀有功,其公爵加「忠銳」二字

清實錄

八月十一日

調四川總督

清實錄

乾隆五十九年(1794

正月十七日

派往吉林查辦參務虧缺庫項勒派民戶案

清實錄

七月二十日

調補雲貴總督

清實錄

乾隆六十年(1795

閏二月二十六日

因平苗戰役連次克捷,福康安著賞戴三眼花翎

清實錄

五月七日

調補閩浙總督

清實錄

九月十一日

晉封貝子

清實錄

嘉慶元年(1796

五月十三日

在湖南積勞過度,加上患染瘴癘病故

和琳奏摺

五月二十日

傅恒著加恩照宗室追封之例,晉贈貝子

清實錄

五月二十八日

追贈郡王職銜,推恩贈其父傅恒郡王職銜,其子德麟加恩襲貝勒爵銜

清實錄

五月二十八日

為福康安建專祠,賜諡號文襄

清實錄

資料來源:《高宗純皇帝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國朝耆獻類徵初編


 



[1] 對此歷史學者黃一農先生用史料推斷福康安非為乾隆私生子,參考〈史實與傳說的分際-福康安與乾隆關係揭祕〉,《漢學研究》,311期,2013.3,頁128-133

[2]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收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八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第671冊,卷四百二十七,頁5

[3]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收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八輯)》,第671冊,卷四百二十七,頁1

[4] 〔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收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八輯)》,第671冊,卷四百二十七,頁1

[5]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四百五十七,頁432-2,乾隆五十九年七月下,二十一日(丙午)。

[6] 乾隆元年總理事務大臣遵旨議奏:「封爵之制,自成周以來,公、候、伯、子、男,列爵惟五。秦漢時,爵二十級,並非世職,其世襲者,惟有候爵,分縣候、鄉候、亭候三等。唐宋並依周制,爵分五等。本朝定制,公候伯之下,未立子男之爵,別立五等世職,但定漢文之稱。今敬擬精奇尼哈番,漢文稱子,阿思哈尼哈番,漢文稱男,阿達哈哈番,漢文稱輕車都尉,仍各分一等、二等、三等,拜他喇布勒哈番,漢文稱騎都尉,拖沙喇哈番,漢文稱雲騎尉。從之。」見《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二十三,頁533-1,乾隆元年七月下,十六日(丙辰)。

 

[7]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四百十七,頁1059-21061-1,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下,十七日(壬子)。

[8]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四百八十六,頁877-1877-2,乾隆六十年九月上,十一日(己未)。

[9] 清朝宗室封爵有十二等,依序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恩將軍,見〔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收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四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第631冊,卷二,頁5

[10] 清初漢人亦有異姓封王者,如定南王孔有德、義王孫可望、靖南王耿繼茂、承襲義王的孫徵淳、平南王尚可喜、海澄公贈王爵的黃芳,見〔清〕梁章鉅等撰,《楹聯叢話》(北京:中華書局,1987),卷十,頁25。平西王吳三桂因叛亂後來被官方抺去,黃芳經筆者查照清實錄未有贈王爵的記載。

[11]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四百九十四,頁1010-2,嘉慶元年五月下,二十八日(壬申)。

[12] 群臣諡號中,"道德博聞"、"修治班制"、"勤學好問"、"錫民爵位"得用「文」;"闢地有德"、"甲冑有勞"、"因事有功"得用「襄」,見〔清〕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收錄《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六十四輯)》,第631冊,卷二,頁 6465

[13] 《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五,頁119-2,嘉慶元年五月下,二十八日(壬申)。

[14] 〔清〕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3),卷一百七十九,頁9277

[15] 〔清〕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四,頁916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福康安與鹿港新祖宮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一黨後,在臺灣有幾處有關福康安的廟宇文物等,其中有兩座媽祖廟由福康安所倡建,十道乾隆御制碑文,兩座奉旨建造的生祠,及義民等所立碑文。 其中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96號的「新祖宮」為兩座媽祖廟其中之一 。   新祖宮正門 2018.10.19筆者拍攝       照片是埔頭街新祖宮的正門,在門中間上「天后宮」三個字左右有「敕建」兩個字,「天后宮」現在臺灣習慣統稱媽祖廟,漬實錄都以天后宮稱之。 此銘文在正門的右邊;新祖宮管委會指新祖宮為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一黨後奏請興建,此後來臺官員履職必先到此廟參拜媽祖 。 2018.10.19筆者拍攝 2018.10.19筆者拍攝       根據〈福康安征臺與媽祖信仰傳播〉一文,新祖宮為福康安用官帑所建,也是臺灣惟一由乾隆皇帝敕建的媽祖廟,其中廟中的千里眼、萬里耳(臺灣稱順風耳)神像著官裝,這和其它媽祖廟的千里眼、萬里耳神像明顯不同。( 參考劉福鑄〈福康安征臺與媽祖信仰傳播〉,《廣東海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5期,2008.10,頁17。)  2020.7.14筆者拍攝,廟內展示新祖宮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神像著官裝照片。  殿內鎮殿媽祖神像為"軟身雕製",其配祀神像及開基媽祖配祀神像為建廟前後所刻,惟獨開基媽祖為舊祖宮的開基媽祖移祀新祖宮,另外新祖宮廟的建築歷史也比較舊祖宮久。(參考楊裕富,臺灣設計美學史,卷二,頁21、37、38。) 2020.7.14筆者拍攝,上張照片下方及這張照片為廟方展示右旋白螺相關的資料。    上方照片文章為新祖宮廟方根據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及故宮文物月刊資料撰寫而成,它指出右旋白螺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西藏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至熱河行宮為乾隆慶祝七十大壽。右旋白螺長18.6公分,中間部分可見白色殼體,頂端裝有黃金吹口,尾端與口有管狀體金屬包裝,上面裝飾各色寶石。在藏傳佛教中,右旋白螺為八地菩薩化身,專門為海族眾生說法,在海中能普照千里,凡光所至,海中水族皆來聞法,故風平浪靜,所以又有"定法珠"之稱。      右旋白螺在福康安渡海時,乾隆皇帝特賜帶往以保平安,此後與渡海官員結緣,被供在福州閩浙總督府署第五層樓,每年督撫將軍赴臺時皆帶此螺,內渡再繳回督署供奉,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時繳回宮...

"新北市新莊區天泉福安宮田野調查報告" by輔大歷史系史學方法103學年第二組(指導老師:許毓良)

輔仁大學進修部歷史學系 史學方法–第二組 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土地公廟田野調查報告 天泉福安宮 501020181 黃俊華 501020193 蔡孟原 501020296 簡維恩 501020674 沈佑璘 501020636 王子心 500102554 朱庭萱 501020090 陳朋遠 501020492 施詠騰       目錄 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文獻     壹、新莊起源與演變     貳、新莊現況     參、雙鳳里     第二章 福安宮沿革     壹、福安宮之起源     貳、福安宮之變遷     參、福安宮之組織     第三章 宗教活動     壹、福安宮宗教活動     貳、福安宮宗教事務     第四章 祭祀圈     壹、祭祀圈的範圍     貳、福安宮的分香     參、祭祀圈的形成與演變     第五章 四面佛     壹、建廟緣由     貳、四佛祖廟的管理與信徒     參、泰國四面佛信仰介紹     第六章 未來發展     壹、組織方面     貳、宗教活動方面     參、公益活動方面     第七章 總結     壹...

關於清實錄中的福隆安

  福康安二兄福隆安,字珊林,生年為乾隆八年 [1] ,卒於乾隆四十九年( 1784 ),尚乾隆第四女和嘉公主,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授和碩額駙 [2] ,是乾隆的親女婿,因為姑姑是孝賢皇后,所以也是乾隆的親侄。福隆安育有兩子,幼子即前述過繼給長兄福靈安,但乾隆四十二年即過世,長子「豐紳濟倫,初以公主子,命視和碩額駙品秩,授鑲藍旗漢軍副都統、奉宸苑卿。四十九年,襲爵,累遷兵部尚書,領鑾儀衛。嘉慶間,再坐事,官終盛京兵部侍郎。十二年卒。子富勒渾翁珠,襲爵。」 [3]   福隆安貴為皇帝女婿,又家世顯赫,在婚後不久即在御前侍衛行走,開始為清朝效勞,陸續管理光祿寺、宸苑、鑾儀衛、武英殿、圓明園等事務,並經常受乾隆之命往各處辦事。乾隆三十三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之後陸續任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內務府大臣、理藩院尚書、健銳營、國史館總裁,且長期任崇文門稅務、步兵統領及負責熱河引見使部月選官,也多次隨乾隆南巡、木蘭秋獮等重大皇帝出巡活動,是乾隆重要的左右手,深受乾隆信任,乾隆曾說福隆安「久在朕前,習聞前後諭旨,深知朕心。」 [4] 遇到乾隆大壽及皇太后大壽時,乾隆則將慶典交福隆安承辦,如乾隆七十大壽,福隆安正在錦州查案,乾隆即命福隆安迅速回京,把案子交接給福康安 [5] ,皇太后七十大壽亦命福隆安等辦理 [6] 。   由上可知福隆安在朝廷中不論是公事或皇帝私事都要負責處理,乾隆知道福隆安身兼多職的情況,曾下諭旨把福隆安雜項事務開缺,但「緊要部旗等處」仍由福隆安管理, [7] 但福隆安直到重病臨終前這種身兼多職並常隨乾隆左右的情況沒有太大改變,為什麼乾隆非常信任福隆安並要福隆安留在身邊處理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乾隆認為福隆安不具有軍事長才,如乾隆三十七年大小金川戰役時,福隆安曾至前線處理之墨壟溝大敗桂林一案,並可能想仿效其兄福靈安欲在戰場效力請命留在軍營,但乾隆以「辦事需人」,且「 福隆安 在朕前日聆訓諭,較之現在軍營諸人,尤為真切,自能善體朕意,實力籌辦」且「統兵之事」非福隆安所擅長的理由拒絕,並要福隆安辦完事快速回京, [8] 另一個原因是乾隆需要福隆安這個重要助手,如乾隆四十五年雲貴總督出缺,乾隆考慮「內外滿漢大臣中堪膺此任者,如大學士 阿桂 ,職領綸扉,尚書 福隆安 ,扈從左右,不可遠去, 和珅 雖可,但往審之人,當避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