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筆者在輔仁大學歴史系修中國現代史課程的筆記整理
五四運動的四個層次
從歷史上來看1918年五四運動它有四個層次: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發生在1918年5月4日因為中國在巴黎和會無法爭回山東權利的學生遊行活動,其原因可追溯到1915年5月25日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在二十一條蓋印承認日本在山東權利和1917年9月28日內閣總理段祺瑞向日借款時"欣然同意""山東問題換文"中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一切權利。
1919年4月經巴黎和會中國代表透露條約消息回中國後,國內嘩然,於是各界一致要求收回主權,懲辦禍首,而北京大學在5月3日校長蔡元培於法科大禮堂開會決定4日舉行示威運動,於是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展開,以下從5月4日學生遊行請願到7月22日全國學生聯合會宣告結束罷課略述之:
5/4-上午9時北京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學生商討遊行辦法,決定相約下午一時半在天安門示威請願,約3000餘名學生一面遊行,一面發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標語,經東交民巷(當時各國使館均在此)時要求各國主持公道,因假日各國公使均不在,僅由美國公使館員代收。之後遊行隊伍到石大人胡同曹汝霖(當時交通總長)宅,一時群情激憤闖入宅中痛毆駐日公使章宗祥(曹逃脫躲過一劫),不久步軍統領李長泰.警察總監吳炳湘率軍警逮捕學生32人。晚上七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準備營救學生,並指此事件為學生愛國運動。
5/5-北大等14所校長(5/4遊行的13所大學加清華大學校長)要求政府釋放學生,並嚴懲與日秘約有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5/7-在吳炳湘要求各校學生回校上課的條件下,加上蔡元培身家擔保,上午被捕學生獲釋。
5/9-蔡元培因壓力及謠言下留箋離京,使局勢再度緊張。
5/19-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決定一律罷課,並再提"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要求勿在和約簽字。
6/1-總統下令譴責學生並為曹等3人辯護。
6/3-上午十時北京學生再度示威.演講,軍警逮捕178人於北大法科禮堂。
6/4-學生繼續演說,再被拘800人。
6/5-在全國各界壓力下政府釋放所有學生。
6/10-在風波未息壓力下,政府為怕事態擴大,將曹等3人免職。
6/28-巴黎和會中中國代表拒簽和約。
7/9-蔡元培復任北大。
7/22-全國學生聯合會宣布結束罷課,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告一段落。
影響:學生此後得以干預政治,7月16日上海組成的"全國學生聯合會"使學生運動變得有組織,得以串連全國學生運動。
民族主義意識高漲使此時期的思想.文化運動偏離原來軌道轉向政治面,並分歧為兩派,一派是因共黨思想傳入因而中共堀起,一派傾向國民革命而支持南方的孫文領導的國民黨。
五四新文化運動:指發生在1917至1923年的思想革命,也被奉為新文化運動,也有人指這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其肇因於1915年夏天,胡適在美國主張改良文言文和陳獨秀回國辦"新青年"提倡文學革命。其展張主要由陳獨秀辦"新青年"鼓吹青年摧毀舊傳統建立新文化;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倡學術自由及聘用有新思想的教授;胡適主張實用主義和用白話文寫作而開始,經過1919年五四學生運動後,開始轉向政治層面,於1923年結束。
影響:白話文運動使後人不再用文言文寫作及新文學的興起,另一方面也使個人思想脫離封建而解放出來進而使社會一般人民民主意識抬頭。
在各種西方思想的引進下,這場新文化運動原本追求知識.學術,因為一方面主張全盤西化,反對傳統,一方面在強烈民族主義意識下急於找尋中國出路而失去當初的目的,於是它不像文藝復運動一樣再造一種新文化,也不像啟蒙運動後政治變得開明,而且講求科學的自然律和理性的啟蒙運動並不反對過去所有的文化,但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追尋的目標和主張卻影響至今。
五四運動:可分狹義和廣義的五四運動。狹義的五四運動指1919年5月4日學生愛國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可從1917年的新思想.新文化運動開始到1921年結束,前期的運動主要追求西方新知識.新思想和學術,後期運動轉為攻擊傳統而偏離了原來方向。狹義的五四運動可追溯到1915年日本向中提二十一條,廣義的五四運動可追溯到胡適.陳獨秀提新文學運動,使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展開,而此運動結束於1923年國共合作。
五四:可以指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學生愛國運動,也可以指1917至1921的新文化運動,然而就其影響而言,它演變到後來是一個精神上的象徵.圖騰,在思想和學術上它代表的是一個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或啟蒙運動,雖然它沒有再造一種新文化,也沒有使中國走向光明的未來,可是它對中國各個層面的影響卻一直到今天。若拉長時間從中國現代史來看它接續了器物上追求西化的自強運動和制度上追求西化的維新運動而變成一個在思想上追求西化的運動,於是它也是一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經過五四運動後中國歷史主要走向由主張國民革命的國民黨和主張共產革命的共產黨領導的兩條路線,所以總結五四是一個具有多面向.多層涵義的抽象概念。
五四運動和三一八學運比較:
起因不同:五四運動遠因為二十一條,近因為巴黎和會日向中提出山東權利讓予;三一八則因立院30秒黑箱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學生突然佔領立院議場。
背景不同:五四運動當時中國對外主權岌岌可危,內部軍閥治國,政局不穩;三一八則是台灣經濟未有起色,年青人對未來擔憂.悲觀.害怕。
發展情況不同:經五四運動北洋政府終於妥協,拒簽巴黎和會和免曹等3人職務;三一八目前為止,馬政府拒退服貿,學生繼續堅持訴求,佔領立院。
抗爭方式不同:五四運動經開會後再決定遊行地點及用發宣單和演說方式表達訴求;三一八運用手機網路號召群眾,並擅用媒體宣傳反服貿.爭民主的訴求。
國內支持學生與否:五四運動中全國民眾對內對外炮口一致,工商界並以罷工罷市支持;三一八有白杉軍等反對學生非法佔領立院,也有不少民眾支持服貿。
兩者亦有相同之處:
1.學生抗爭皆針對政府並強烈要求政府達到其主張和要求。
2.政府未尊民主原則引發學生運動:五四運動起因為北洋政府代表想在巴黎和會自行簽下喪失中國山東權利的條約,後因參加成員爆料而引起中國人民憤慨;三一八起因為立委想黑箱作業通過服貿,引起學生不滿攻佔立院,這些都違反民主原則。
3.學生罷課
4.校長.教授支持
5.非和平的脫序行為:五四運動的遊行隊伍到曹宅時,學生失控闖入曹宅,最後火燒曹宅;三一八一周後,學生轉而攻佔行政院,被警力強制驅離並爆發衝突。
在民國初年發生的五四運動,當時的人給予很高的期待,因此稱它為啟蒙運動,希望此運動後中國邁向光明,解除不平等條約,恢復民族尊嚴,所以引進西方思想以尋求中國未來的出路。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是用理性來看人類社會各層面的問題,認為理性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使一代比一代好,如今三一八學運使台灣社會陷入簡單二元對立;即支持服貿和反服貿;親中和反中;支持國民黨和支持民進黨;挺馬和挺學生......好像整個社會又變回1990年代和2000年初台灣統獨對立,省籍情結,身份認同的對立與仇恨,如果現在台灣又回到二元對立的無解漩渦,那麼是不是大家是不是應該冷靜地.理性地來看三一八學運?
人類歷史演變到現在的民主政治,是因為過去有很多暴政.獨裁使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在專制獨裁的國家只能有一個意見,而民主國家中任何人都可以表達意見,主張其權利,所以民主國家的社會是多元的,任何議題可以有多種選項,而人民有足夠的民主素養去接受包容不同意見的人,也要有法治觀念去尊重法律,不能因為只要主張民主人權而可以不擇手段去達到其目的,這樣和極權專制有何不同?
學生是我們的下一代,是國家的未來,這十幾二十年,他們被當作教育白老鼠,如今要長大成人,卻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些是我們大人留給他們的。五四運動中的學生後來都不讀書,在民族情緒高漲和國家內憂外患下都去救國了,現在的台灣的學生以後長大會是怎麼樣呢?政府和民眾應該去思考自己是不是有該檢討的地方,服貿能不能退是一個議題,它有很多選項,不是只有堅持服貿或退回服貿兩個選項,台灣現在禁不起對立和互相仇恨的撕裂,應該團結攜手合作,彼此冷靜溝通.理性思考,讓得之不易的民主果實和當初許多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得來的中華民國繼續維持下去。
五四運動的四個層次
從歷史上來看1918年五四運動它有四個層次:
五四學生愛國運動:發生在1918年5月4日因為中國在巴黎和會無法爭回山東權利的學生遊行活動,其原因可追溯到1915年5月25日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在二十一條蓋印承認日本在山東權利和1917年9月28日內閣總理段祺瑞向日借款時"欣然同意""山東問題換文"中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一切權利。
1919年4月經巴黎和會中國代表透露條約消息回中國後,國內嘩然,於是各界一致要求收回主權,懲辦禍首,而北京大學在5月3日校長蔡元培於法科大禮堂開會決定4日舉行示威運動,於是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展開,以下從5月4日學生遊行請願到7月22日全國學生聯合會宣告結束罷課略述之:
5/4-上午9時北京大學等13所大專院校學生商討遊行辦法,決定相約下午一時半在天安門示威請願,約3000餘名學生一面遊行,一面發有"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標語,經東交民巷(當時各國使館均在此)時要求各國主持公道,因假日各國公使均不在,僅由美國公使館員代收。之後遊行隊伍到石大人胡同曹汝霖(當時交通總長)宅,一時群情激憤闖入宅中痛毆駐日公使章宗祥(曹逃脫躲過一劫),不久步軍統領李長泰.警察總監吳炳湘率軍警逮捕學生32人。晚上七時北大校長蔡元培準備營救學生,並指此事件為學生愛國運動。
5/5-北大等14所校長(5/4遊行的13所大學加清華大學校長)要求政府釋放學生,並嚴懲與日秘約有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5/7-在吳炳湘要求各校學生回校上課的條件下,加上蔡元培身家擔保,上午被捕學生獲釋。
5/9-蔡元培因壓力及謠言下留箋離京,使局勢再度緊張。
5/19-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決定一律罷課,並再提"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要求勿在和約簽字。
6/1-總統下令譴責學生並為曹等3人辯護。
6/3-上午十時北京學生再度示威.演講,軍警逮捕178人於北大法科禮堂。
6/4-學生繼續演說,再被拘800人。
6/5-在全國各界壓力下政府釋放所有學生。
6/10-在風波未息壓力下,政府為怕事態擴大,將曹等3人免職。
6/28-巴黎和會中中國代表拒簽和約。
7/9-蔡元培復任北大。
7/22-全國學生聯合會宣布結束罷課,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告一段落。
影響:學生此後得以干預政治,7月16日上海組成的"全國學生聯合會"使學生運動變得有組織,得以串連全國學生運動。
民族主義意識高漲使此時期的思想.文化運動偏離原來軌道轉向政治面,並分歧為兩派,一派是因共黨思想傳入因而中共堀起,一派傾向國民革命而支持南方的孫文領導的國民黨。
五四新文化運動:指發生在1917至1923年的思想革命,也被奉為新文化運動,也有人指這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其肇因於1915年夏天,胡適在美國主張改良文言文和陳獨秀回國辦"新青年"提倡文學革命。其展張主要由陳獨秀辦"新青年"鼓吹青年摧毀舊傳統建立新文化;北大校長蔡元培提倡學術自由及聘用有新思想的教授;胡適主張實用主義和用白話文寫作而開始,經過1919年五四學生運動後,開始轉向政治層面,於1923年結束。
影響:白話文運動使後人不再用文言文寫作及新文學的興起,另一方面也使個人思想脫離封建而解放出來進而使社會一般人民民主意識抬頭。
在各種西方思想的引進下,這場新文化運動原本追求知識.學術,因為一方面主張全盤西化,反對傳統,一方面在強烈民族主義意識下急於找尋中國出路而失去當初的目的,於是它不像文藝復運動一樣再造一種新文化,也不像啟蒙運動後政治變得開明,而且講求科學的自然律和理性的啟蒙運動並不反對過去所有的文化,但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追尋的目標和主張卻影響至今。
五四運動:可分狹義和廣義的五四運動。狹義的五四運動指1919年5月4日學生愛國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可從1917年的新思想.新文化運動開始到1921年結束,前期的運動主要追求西方新知識.新思想和學術,後期運動轉為攻擊傳統而偏離了原來方向。狹義的五四運動可追溯到1915年日本向中提二十一條,廣義的五四運動可追溯到胡適.陳獨秀提新文學運動,使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展開,而此運動結束於1923年國共合作。
五四:可以指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學生愛國運動,也可以指1917至1921的新文化運動,然而就其影響而言,它演變到後來是一個精神上的象徵.圖騰,在思想和學術上它代表的是一個中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或啟蒙運動,雖然它沒有再造一種新文化,也沒有使中國走向光明的未來,可是它對中國各個層面的影響卻一直到今天。若拉長時間從中國現代史來看它接續了器物上追求西化的自強運動和制度上追求西化的維新運動而變成一個在思想上追求西化的運動,於是它也是一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經過五四運動後中國歷史主要走向由主張國民革命的國民黨和主張共產革命的共產黨領導的兩條路線,所以總結五四是一個具有多面向.多層涵義的抽象概念。
五四運動和三一八學運比較:
起因不同:五四運動遠因為二十一條,近因為巴黎和會日向中提出山東權利讓予;三一八則因立院30秒黑箱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發學生突然佔領立院議場。
背景不同:五四運動當時中國對外主權岌岌可危,內部軍閥治國,政局不穩;三一八則是台灣經濟未有起色,年青人對未來擔憂.悲觀.害怕。
發展情況不同:經五四運動北洋政府終於妥協,拒簽巴黎和會和免曹等3人職務;三一八目前為止,馬政府拒退服貿,學生繼續堅持訴求,佔領立院。
抗爭方式不同:五四運動經開會後再決定遊行地點及用發宣單和演說方式表達訴求;三一八運用手機網路號召群眾,並擅用媒體宣傳反服貿.爭民主的訴求。
國內支持學生與否:五四運動中全國民眾對內對外炮口一致,工商界並以罷工罷市支持;三一八有白杉軍等反對學生非法佔領立院,也有不少民眾支持服貿。
兩者亦有相同之處:
1.學生抗爭皆針對政府並強烈要求政府達到其主張和要求。
2.政府未尊民主原則引發學生運動:五四運動起因為北洋政府代表想在巴黎和會自行簽下喪失中國山東權利的條約,後因參加成員爆料而引起中國人民憤慨;三一八起因為立委想黑箱作業通過服貿,引起學生不滿攻佔立院,這些都違反民主原則。
3.學生罷課
4.校長.教授支持
5.非和平的脫序行為:五四運動的遊行隊伍到曹宅時,學生失控闖入曹宅,最後火燒曹宅;三一八一周後,學生轉而攻佔行政院,被警力強制驅離並爆發衝突。
學生運動應回歸理性.和平.民主
把五四運動和三一八太陽花學運相比,在本質上確實有不恰當之處,兩者追求的目標和其背景有相當大的差距,然而這兩個運動在出發時所堅持的方向,到了後來都脫離了本來的道路,余英時先生說五四運動是一個未完成的文化運動,它最後變成不是所謂的文藝復運動,也不是所謂的啟蒙運動,以此看正在發生的三一八學運,它是否己背離原始的初衷呢?在民國初年發生的五四運動,當時的人給予很高的期待,因此稱它為啟蒙運動,希望此運動後中國邁向光明,解除不平等條約,恢復民族尊嚴,所以引進西方思想以尋求中國未來的出路。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是用理性來看人類社會各層面的問題,認為理性可以解決任何問題,使一代比一代好,如今三一八學運使台灣社會陷入簡單二元對立;即支持服貿和反服貿;親中和反中;支持國民黨和支持民進黨;挺馬和挺學生......好像整個社會又變回1990年代和2000年初台灣統獨對立,省籍情結,身份認同的對立與仇恨,如果現在台灣又回到二元對立的無解漩渦,那麼是不是大家是不是應該冷靜地.理性地來看三一八學運?
人類歷史演變到現在的民主政治,是因為過去有很多暴政.獨裁使人民走向革命的道路,在專制獨裁的國家只能有一個意見,而民主國家中任何人都可以表達意見,主張其權利,所以民主國家的社會是多元的,任何議題可以有多種選項,而人民有足夠的民主素養去接受包容不同意見的人,也要有法治觀念去尊重法律,不能因為只要主張民主人權而可以不擇手段去達到其目的,這樣和極權專制有何不同?
學生是我們的下一代,是國家的未來,這十幾二十年,他們被當作教育白老鼠,如今要長大成人,卻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這些是我們大人留給他們的。五四運動中的學生後來都不讀書,在民族情緒高漲和國家內憂外患下都去救國了,現在的台灣的學生以後長大會是怎麼樣呢?政府和民眾應該去思考自己是不是有該檢討的地方,服貿能不能退是一個議題,它有很多選項,不是只有堅持服貿或退回服貿兩個選項,台灣現在禁不起對立和互相仇恨的撕裂,應該團結攜手合作,彼此冷靜溝通.理性思考,讓得之不易的民主果實和當初許多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得來的中華民國繼續維持下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