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關於清實錄中的福長安


福長安

  傅恆么子,生年不詳,卒於嘉慶二十二年(1817),和父兄一樣出身侍衛,乾隆四十五年(1780)軍機機學習行走,歷任戶部、工部、兵部尚書和御前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臣、內大臣等職務,乾隆五十五年加太子少保,嘉慶三年加恩賞封候爵。嘉慶四年正月三日乾隆帝駕崩,正月八日因受和珅牽連隨即被革職下獄治罪[1],其理由為「在軍機處行走,與和珅朝夕眾處,凡和珅貪黷營私,種種不法罪款,知之最悉」,但「三年中並未將和珅罪蹟奏及,是其扶同徇隱,情弊顯然」,且抄家財物「雖不及和珅之金銀珠寶數逾千萬,但已非伊家之所應有,其貪黷昩良,僅居和珅之次,並著一併議罪」[2],十八日照「朋黨律擬斬」,「但科道中並未將福長安指款參劾,而所抄資產,究不及和珅十分之一,和珅現已從寬賜令自盡,福長安亦著從寬改為應斬監候秋後處決,並著監提福長安前往和珅監所,跪視和珅自盡後再押回本獄監禁」[3],福長安在官場上和和珅過於密切,嘉慶在一手掌握大權後,清掃和珅勢力並視福長安為第二號人物予以打擊,但在律法上勉強只能用「朋黨律」處罰,畢竟知道和珅貪贓枉法之情不只福長安一人,而所抄家產雖不及和珅十分之,但嘉慶認為如此富裕一定是貪污而來,其子錫麟所承襲長兄福靈安的雲騎尉雖然保留,但不准在乾清門行走,令回本旗當閒散差使,同年八月十九日嘉慶加恩釋放福長安,令父子兩人永遠在裕陵充當供茶拜唐阿以感念乾隆之恩。[4]

  福長安在和珅一案遭受重大政治打擊,雖然逃過一死,但此後在官場起起落落。嘉慶六年以腿疾呈請回京醫治,被嘉慶駁斥:「僅生瘡癤,即託故並未詢陵當差……上則皇考陵寢所在,下則伊父墳墓亦在左近,福長安若稍有天良,何忍輕離,竟欲回京耶,無君無父,殊為可惡……著即革職,發往盛京作為披甲……錫麟亦著隨往盛京,即以該處防禦補用。」[5]過了兩年因從前查辦興京民人私砍木植一案調查仔細被嘉慶加恩拔擢為興京城守尉[6],但不久因拘拏無辜冒功被降職為驍騎校。[7]這段期間以「當差奮勉」,賞二等侍衛,與其子錫麟回京。[8]回京後先後任圍場總管及熱河副都統、馬蘭鎮總兵官兼總內務府大臣。在癸酉之變後令選兵六百名隨直隷總督溫承惠(1754-1832)剿賊,[9]嘉慶二十二年去世贈都統銜,賞銀三百治喪。[10]

  清實錄中有關福長安的資料

乾隆四十四年
八月十七日
工部右侍郎福長安為正黃旗漢軍副都統
十月二十八日
署理吏部右侍郎事務
乾隆四十五年
正月二十七日
命工部右侍郎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三月二十二日
補授戶部右侍郎
五月十四日
在紫禁城內騎馬
乾隆四十七年
四月三十日
派往奉天查辦工程事件
五月一日
派往盛京審訊盛京將軍索諾木策凌
九月七日
派往河南會同阿桂查看河工事件
九月十七日
暫時署理閩浙總督
乾隆四十八年
七月二十六
補戶部左侍郎
乾隆四十九年
五月十五日
協會御前大臣行走
五月二十七日
掌鑾儀衛掌衛事大臣
六月七日
加恩補授內大臣
乾隆五十一年
閏七月二十四日
補授戶部尚書
十二月二十一日
調鑲紅旗蒙古副都統
乾隆五十二年
十月十三日
署理工部滿尚書事務
十二月十六日
補授工部尚書
乾隆五十三年
二月十一日
調正紅旗滿洲都統
三月十四日
與阿桂、和珅等辦理乾隆八十萬壽慶典
乾隆五十四年
四月十四日
署理兵部尚書事務
十月十八日
接管崇文門稅務
乾隆五十五年
一月十日
加太子少保
乾隆五十六年
七月二十三日
前往喀喇沁查辦丹巴多爾濟私用民人銀兩一案
十月十二日
調補戶部尚書
乾隆五十七年
閏四月二日
兼管工部事務
乾隆五十九年
四月二十日
調鑲白旗滿洲都統
嘉慶元年
四月六日
暫行署理正黃旗領侍衛內大臣
五月三十日
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
嘉慶二年
三月二十三日
調正白旗滿洲都統
嘉慶三年
八月九日
加恩賞封候爵
十一月十八日
和和珅等辦理乾隆九十萬壽慶典         
嘉慶四年
正月三日
太上皇帝乾隆駕崩
正月八日
下獄治罪
正月十八日
因和珅案原按朋黨律擬斬,從寛改為斬監候秋後處決
八月十九日
加恩釋放,與子錫麟永遠派駐裕陵充供茶拜唐阿
嘉慶六年
三月二十八日
革職派往盛京充當披甲
嘉慶八年
八月二十日
補授興京城守尉
十一月三日
因查高麗溝偷砍木植一案冒功降職為驍騎校
嘉慶十年
八月二十二日
以當差奮勉賞二等侍衛及賞其子錫麟三等侍衛,並即隨營回京
嘉慶十二年
四月二十二日
賞圍場總管三品頂帶及授熱河副都統
嘉慶十四年
二月六日
著降一級,加恩賞給頭等侍衛,補授圍場總管
六月六日
馬蘭鎮總兵官兼總管內務府大臣
嘉慶十八年
九月十二日
馬蘭鎮總兵官兼古北口提督
九月二十六日
命選兵六百名赴總督溫承惠軍營隨同剿天理教匪
嘉慶十九年
二月八日
因挪用公項交部議處
嘉慶二十年
三月十八日
任正黃旗漢軍副都統
嘉慶二十一年
六月二十五日
調正黃旗滿洲副都統
嘉慶二十二年
十月二十二日
贈故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福長安都統銜,賞銀三百兩治喪

 



[1]《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三十七,頁418-1,嘉慶四年年正月上,八日(丁卯)。
[2]《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三十七,頁427-1,嘉慶四年年正月下,十五日(甲戌)。
[3]《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三十八,頁432-1,嘉慶四年年正月下,十八日(丁丑)。
[4]《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五十,頁630-1,嘉慶四年年八月下,十九日(乙巳)。
[5]《仁宗睿皇帝實錄》,卷八十一,頁51-2,嘉慶六年年三月下,二十八日(甲辰)。
[6]《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九,頁590-1,嘉慶八年八月下,二十日(壬午)。
[7]《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頁646-2,嘉慶八年十一月上,三日(甲午)。
[8]《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九,頁1038-2,嘉慶十年八月下,二十二日(壬寅)。
[9]《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五,頁743-2,嘉慶十八年九月下,二十六日(己丑)。
[10]《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三十五,頁423-2,嘉慶二十二年十月下,二十二日(壬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福康安與鹿港新祖宮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一黨後,在臺灣有幾處有關福康安的廟宇文物等,其中有兩座媽祖廟由福康安所倡建,十道乾隆御制碑文,兩座奉旨建造的生祠,及義民等所立碑文。 其中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埔頭街96號的「新祖宮」為兩座媽祖廟其中之一 。   新祖宮正門 2018.10.19筆者拍攝       照片是埔頭街新祖宮的正門,在門中間上「天后宮」三個字左右有「敕建」兩個字,「天后宮」現在臺灣習慣統稱媽祖廟,漬實錄都以天后宮稱之。 此銘文在正門的右邊;新祖宮管委會指新祖宮為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一黨後奏請興建,此後來臺官員履職必先到此廟參拜媽祖 。 2018.10.19筆者拍攝 2018.10.19筆者拍攝       根據〈福康安征臺與媽祖信仰傳播〉一文,新祖宮為福康安用官帑所建,也是臺灣惟一由乾隆皇帝敕建的媽祖廟,其中廟中的千里眼、萬里耳(臺灣稱順風耳)神像著官裝,這和其它媽祖廟的千里眼、萬里耳神像明顯不同。( 參考劉福鑄〈福康安征臺與媽祖信仰傳播〉,《廣東海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卷5期,2008.10,頁17。)  2020.7.14筆者拍攝,廟內展示新祖宮媽祖、千里眼及順風耳神像著官裝照片。  殿內鎮殿媽祖神像為"軟身雕製",其配祀神像及開基媽祖配祀神像為建廟前後所刻,惟獨開基媽祖為舊祖宮的開基媽祖移祀新祖宮,另外新祖宮廟的建築歷史也比較舊祖宮久。(參考楊裕富,臺灣設計美學史,卷二,頁21、37、38。) 2020.7.14筆者拍攝,上張照片下方及這張照片為廟方展示右旋白螺相關的資料。    上方照片文章為新祖宮廟方根據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及故宮文物月刊資料撰寫而成,它指出右旋白螺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西藏班禪額爾德尼六世至熱河行宮為乾隆慶祝七十大壽。右旋白螺長18.6公分,中間部分可見白色殼體,頂端裝有黃金吹口,尾端與口有管狀體金屬包裝,上面裝飾各色寶石。在藏傳佛教中,右旋白螺為八地菩薩化身,專門為海族眾生說法,在海中能普照千里,凡光所至,海中水族皆來聞法,故風平浪靜,所以又有"定法珠"之稱。      右旋白螺在福康安渡海時,乾隆皇帝特賜帶往以保平安,此後與渡海官員結緣,被供在福州閩浙總督府署第五層樓,每年督撫將軍赴臺時皆帶此螺,內渡再繳回督署供奉,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時繳回宮...

"新北市新莊區天泉福安宮田野調查報告" by輔大歷史系史學方法103學年第二組(指導老師:許毓良)

輔仁大學進修部歷史學系 史學方法–第二組 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土地公廟田野調查報告 天泉福安宮 501020181 黃俊華 501020193 蔡孟原 501020296 簡維恩 501020674 沈佑璘 501020636 王子心 500102554 朱庭萱 501020090 陳朋遠 501020492 施詠騰       目錄 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文獻     壹、新莊起源與演變     貳、新莊現況     參、雙鳳里     第二章 福安宮沿革     壹、福安宮之起源     貳、福安宮之變遷     參、福安宮之組織     第三章 宗教活動     壹、福安宮宗教活動     貳、福安宮宗教事務     第四章 祭祀圈     壹、祭祀圈的範圍     貳、福安宮的分香     參、祭祀圈的形成與演變     第五章 四面佛     壹、建廟緣由     貳、四佛祖廟的管理與信徒     參、泰國四面佛信仰介紹     第六章 未來發展     壹、組織方面     貳、宗教活動方面     參、公益活動方面     第七章 總結     壹...

關於清實錄中的福隆安

  福康安二兄福隆安,字珊林,生年為乾隆八年 [1] ,卒於乾隆四十九年( 1784 ),尚乾隆第四女和嘉公主,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授和碩額駙 [2] ,是乾隆的親女婿,因為姑姑是孝賢皇后,所以也是乾隆的親侄。福隆安育有兩子,幼子即前述過繼給長兄福靈安,但乾隆四十二年即過世,長子「豐紳濟倫,初以公主子,命視和碩額駙品秩,授鑲藍旗漢軍副都統、奉宸苑卿。四十九年,襲爵,累遷兵部尚書,領鑾儀衛。嘉慶間,再坐事,官終盛京兵部侍郎。十二年卒。子富勒渾翁珠,襲爵。」 [3]   福隆安貴為皇帝女婿,又家世顯赫,在婚後不久即在御前侍衛行走,開始為清朝效勞,陸續管理光祿寺、宸苑、鑾儀衛、武英殿、圓明園等事務,並經常受乾隆之命往各處辦事。乾隆三十三年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在軍機處行走,之後陸續任工部尚書、兵部尚書、內務府大臣、理藩院尚書、健銳營、國史館總裁,且長期任崇文門稅務、步兵統領及負責熱河引見使部月選官,也多次隨乾隆南巡、木蘭秋獮等重大皇帝出巡活動,是乾隆重要的左右手,深受乾隆信任,乾隆曾說福隆安「久在朕前,習聞前後諭旨,深知朕心。」 [4] 遇到乾隆大壽及皇太后大壽時,乾隆則將慶典交福隆安承辦,如乾隆七十大壽,福隆安正在錦州查案,乾隆即命福隆安迅速回京,把案子交接給福康安 [5] ,皇太后七十大壽亦命福隆安等辦理 [6] 。   由上可知福隆安在朝廷中不論是公事或皇帝私事都要負責處理,乾隆知道福隆安身兼多職的情況,曾下諭旨把福隆安雜項事務開缺,但「緊要部旗等處」仍由福隆安管理, [7] 但福隆安直到重病臨終前這種身兼多職並常隨乾隆左右的情況沒有太大改變,為什麼乾隆非常信任福隆安並要福隆安留在身邊處理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呢?其中一個原因是乾隆認為福隆安不具有軍事長才,如乾隆三十七年大小金川戰役時,福隆安曾至前線處理之墨壟溝大敗桂林一案,並可能想仿效其兄福靈安欲在戰場效力請命留在軍營,但乾隆以「辦事需人」,且「 福隆安 在朕前日聆訓諭,較之現在軍營諸人,尤為真切,自能善體朕意,實力籌辦」且「統兵之事」非福隆安所擅長的理由拒絕,並要福隆安辦完事快速回京, [8] 另一個原因是乾隆需要福隆安這個重要助手,如乾隆四十五年雲貴總督出缺,乾隆考慮「內外滿漢大臣中堪膺此任者,如大學士 阿桂 ,職領綸扉,尚書 福隆安 ,扈從左右,不可遠去, 和珅 雖可,但往審之人,當避嫌疑...